台泥和平廠處理花蓮垃圾屆滿兩年:從疑慮到生命共同體
2025-07-16兩年前的此時,全台灣第一座以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地方垃圾的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在花蓮和平村正式運轉,這項設施近日因為最高行政法院的一紙判決再度成為焦點。司法機關認為台泥和平廠即使位處私人土地也應行使部落諮商同意權,但實際走訪垃圾處理所在地的村落,可以發現當地居民的意見顯然與司法判決存有不小的落差。
部落心聲:從擔憂到逐漸信任
「我們以前就是很怕像一般垃圾處理那樣,產生惡臭或空氣汙染,但現在人家真的做出來,我最直接的感受是:和平的空氣也沒有出現異味,生活也一切正常。」曾經和村民一起拉白布條抗議水泥廠處理垃圾的和平村吾谷子部落副主席尤雅文,對著《風傳媒》記者如此說道,他的語氣中帶著一份釋然,回想起當年走上街頭抗議的擔憂,如今已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法規嚴格規定焚化爐戴奧辛排放標準必須低於0.1 ng-TEQ/Nm3,而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兩年來每季的戴奧辛監測數據都遠低於標準的25%。這些真實運轉後的數據,可能是和平村人不再有異議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更讓他們覺得放心的是,台泥願意24小時直播數據。
台泥DAKA園區:24小時揭露處理垃圾環境數據
走進台九線旁的台泥DAKA園區,原本綠能裝置藝術氣息濃厚的入口處,一個略顯突兀的螢幕高高懸掛,上面即時顯示著台泥和平廠環保CEMS(連續自動監測系統)的數據:不透光率、氮氧化物NOx、硫氧化物SO2、氯化氫HCL……,一長串的專業名詞,螢幕上還特別註明,這些數據即時連線花蓮縣環保局。此外,戴奧辛、重金屬鉛、鉻、汞等四項季檢測項目也清晰列出數字。
同時身為DAKA園區外包清潔工的和平村民陳慧珠,每天都會路過這些數據,她坦言自己「有看沒有懂」,心理卻很踏實,「我覺得數據公開還跟政府連線,就是不會造假,讓人比較放心。」她的樸實言語,道出了許多村民對於資訊透明化的肯定。
貼近日常:DAKA攤商500公尺距離的親身體會
澳花攤商林月花在DAKA市集裡擺攤,她的攤位距離水泥廠處理垃圾的地方僅僅500公尺。她回憶起,「三年前聽到和平廠要處理花蓮垃圾,老實說心裡很不安,因為澳花離和平很近,我也會為小孩子的未來煩惱。」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她的疑慮逐漸消散,「我幾乎每天都在DAKA園區做生意,待在水泥廠的時間比在家還長,久了就觀察到,水泥廠處理垃圾後,在DAKA園區這裡算是最近的,但是完全聞不到臭味。」
解決花蓮「垃圾圍城」危機:縣府年省5千萬元,落實循環經濟
花蓮縣約有32萬人口,每日產生近150噸垃圾。過去,花蓮高度依賴六座掩埋場和宜蘭利澤焚化爐來處理這些廢棄物。只不過,隨著掩埋場接近飽和、利澤焚化爐又頻繁歲修或受颱風影響停擺,花蓮多地曾瀕臨「垃圾圍城」的危機。
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的啟用,為花蓮縣的垃圾困境打開了一扇窗。過去,一噸垃圾送到利澤焚化爐處理的費用高達2150元,這還不包括飛灰和底渣的處理費。
如今,花蓮縣政府與台泥合作BOO案,每噸只需支付1600元,更重要的是飛灰和底渣全程進入水泥製程,成為替代原料,亦無怪乎花蓮縣政府曾經大方對外表示,委託台泥處理後,每年可以節省5000萬元經費,同時每年減碳超過4萬噸。
時至今日,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已為花蓮處理了7.5萬噸垃圾,對於縣府來說實現了環境、經濟的雙重效益。
部落居民自己監督:垃圾處理團隊高比例在地人
「花蓮縣水泥業(窯)協同處理廢棄物民間自提BOO案」於2019年啟動,當時僅有台泥和平廠積極投入並提案投資氣化爐,協同既有水泥旋窯進行高溫處理。
台泥當時強調,氣化爐技術安全性遠勝傳統焚化爐,其負壓控制與超過1600°C高溫能將有害物質完全分解,產生的氣體由水泥窯徹底吸收,底渣則與水泥生料混合回收為水泥原料,無需掩埋,也無二次污染風險,真正實現資源化與零廢棄的循環經濟目標。
為了推廣這項在歐、美、日已經發展成熟的技術,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甚至親上火線,參加環保局舉辦的說明會,與當時拉白布條抗議的幾十位村民面對面溝通。考量到BOO案隸屬花蓮縣府管轄,而與台泥和平廠僅一溪之隔的宜蘭澳花也有居民感到不被重視,台泥2020年8月乾脆主動協調宜蘭南澳鄉公所,張安平更超出花蓮縣府預期,親自到澳花參加說明會,最終於2020年9月通過還差審查。
由於台灣過去沒有水泥窯高溫協同處理垃圾的先例,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招募工作團隊時,就以在地人優先。台泥和平廠經理蕭志政表示,「讓社區居民自己來這裡工作,幫大家監督,是最好的方式之一。」目前這個團隊共有15名成員,其中12人設籍和平,10人具原住民身分。
0403震災考驗:突顯共存共榮的關係
2024年花蓮歷經強震與多次風災,鐵公路頻繁中斷,台泥和平廠一度因為受創嚴重停止運轉,自然也沒有高溫可以協同處理垃圾,水泥廠所在的和平村社區內堆積如山的垃圾跟臭味讓村民不斷開罵,要求村長協調台泥趕快恢復處理垃圾。
或許也正因為這次切身的經歷,許多村民第一次發現,垃圾處理這件事其實與自己的生活權益息息相關,他們和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的關係,悄然轉變為「生命共同體」。
另一個插曲也發生在那段期間,因為路斷導致花蓮市區垃圾無法運往台泥和平廠,花蓮社群討論版上抱怨連連,弄得花蓮縣環保局差一點要包火車,把垃圾載去和平。
從兩年前的疑慮與抗議,再到如今成為花蓮與在地社區不可或缺的夥伴,台泥DAKA再生資源利用中心運轉兩週年,可謂命運多舛。最高行政法院法官的一紙心證判決,為它的未來再添變數,這座在地震與風災中展現韌性,並贏得地方信任的設施,能否持續運轉,以及花蓮的垃圾何去何從,都將是各界關注的焦點。


